乌拉特草原:绿电新草共生的治愈密码

仲夏时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烈日高悬。在广袤无垠的11.2万亩草原上,56万千瓦风电机组擎天而立,巨大的叶片随风旋转,在草原上投下流动的光影。乌拉特中旗风电光伏异地治理项目区项目负责人苏建光俯身轻轻拨开补播区域茂密的草,将手指深深插入黑褐色的土壤,欣慰地说:“如今这里的有机质含量较治理前提升了22%,这片曾饱受沙化之苦的‘生态伤疤’正在逐渐愈合。”时光回溯到三年前,这片草原的退化率高达67%,而如今,综合植被盖度已达26.04%。
面对沙化草原治理这一棘手难题,巴彦淖尔市积极探索,创新推行“风电开发 + 生态修复”一体化模式。在治理过程中,始终严守保护原生植被的底线。工程采用免耕补播技术,仅在地表划开2-3厘米深的浅口,便播撒下沙生冰草、小叶锦鸡儿等适宜本地生长的乡土草种。同时,配套建设200公里的围栏进行封育,并运用颗粒有机肥料改良土壤。不仅如此,还在区域内同步布设有气象传感设备,依据实时降雨量动态调整生态修复方案,如同中医治病般,讲究循序渐进、精准施策,避免操之过急。
风机运转所产生的收益,持续不断地投入到生态治理工作中,构建起“绿电生产—资金反哺—土地修复”的良性循环,为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牧民那仁满都拉在查看补播草场长势。李鹏摄
在草场围栏边,牧民那仁满都拉从随身的文件袋里拿出几份材料:一份草原管护合同,上面清晰地写着30元/亩年的管护收益;一张政策明白卡,详细载明了休牧补贴标准;还有一些乡土草种标本,用于科普宣传。那仁满都拉笑着分享:“以前单纯靠放牧,一年收入不到3万元。现在我既做管护员又负责设备维护,每年能多增收3万多元。”据悉,该项目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吸引了7个嘎查的牧民参与其中,每户平均增收超两万元。与此同时,旗政府推行“禁牧不禁养”政策,新建标准化棚圈每座补贴4万元,优质饲草亩产也提升至1.2吨,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和谐共进。
苏建光算起生态账:风力发电每年的减排量相当于植树400万棵,修复区域的土壤侵蚀量减少75%。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模式带来发展方式的转变——借助风电收益反哺、政策制度保障、牧民积极参与管护,成功走出一条“绿电赋能生态修复,生态增值反哺民生”的全新发展路径。
“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苏俊评价道。该模式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乌拉特方案”。当悠扬的马头琴声在乌拉特草原上响起,那旋转的风机叶片,正将绿色的希望播撒在北疆大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